PEM电解槽以质子交换膜PEM为电解质,以纯水为反应物。由于PEM电解质氢气渗透率较低,产生的氢气纯度高,仅需脱除水蒸气,工艺简单,安全性高;电解槽采用零间距结构,欧姆电阻较低,显著提高电解过程的整体效率,且体积更为紧凑;压力调控范围大,氢气输出压力可达数兆帕,适应快速变化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输入。
1. PEM电解槽原理 PEM制氢设备
电解槽主要结构类似燃料电池电堆,分为膜电极、极板和气体扩散层。
PEM电解槽的阳极处于酸性环境(pH≈2)、电解电压为1.4~2.0 V,多数非贵金属会腐蚀并可能与PEM中的磺酸根离子结合,进而降低PEM传导质子的能力。
2.催化剂
PEM 电解槽的电催化剂研究主要是Ir、Ru等贵金属/氧化物及其二元、三元合金/混合氧化物,以钛材料为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。当前的阳极铱催化剂载量在1 mg/cm2量级,阴极Pt/C催化剂的Pt 载量约为0.4~0.6 mg/cm2 。意大利研究团队制备的 Ir0.7Ru0.3Ox 催化剂在阳极催化剂总载量为1.5 mg/cm2时,电解池性能可达3.2 A·cm–2@1.85 V。Giner公司研究团队制备出的 Ir0.38/WxTi1-xO2 催化剂在Ir载量为0.4 mg/cm2时的全电池性能达到2 A·cm–2@1.75V,Ir用量仅为传统电极的1/5。膜电极上的铂族催化剂总负载量应降低到0.125 mg/cm2。
Ru 的电催化析氧活性高于 Ir,但稳定性差;通过与 Ir 形成稳定合金可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与稳定性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制备的 Ir0.6Sn0.4 催化剂,在全电解池测试中的性能为 2 A·cm–2@1.82 V;IrSn 可形成稳定的固溶体结构,与 Sn 形成合金的过程提高了 Ir 的分散性,有助于降低 Ir 载量。
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、Giner 公司合作研发了多种金属有机框架(MOF)材料催化剂,价格仅为传统催化剂的 1/20,其中 Co-MOFG-O 催化剂在 0.01 A/cm2 下的过电位为 1.644 V(vs. RHE),在半电池衰减实验中的性能优于传统 Ir 催化剂,但尚未开展全电池测试。
PEM膜电极 水电解制氢设备
PEM膜产品包括 杜邦公司 Nafion 系列膜、陶氏化学 Dow 系列膜、旭硝子株式会社 Flemion 系列膜、旭化成株式会社 Aciplex-S 系列膜、德山化学公司 Neosepta-F 等。Giner 公司研发的 DSMTM 膜已经规模化生产,相比 Nafion 膜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、更薄的厚度,在功率波动与启停机过程中的尺寸稳定性良好,实际电解池的应用性能较优。国产 PEM 产品在试用阶段。
PEM 电解水的阳极需要耐酸性环境腐蚀、耐高电位腐蚀,应具有合适的孔洞结构以便气体和水通过。受限于 PEM 电解水的反应条件,PEM 燃料电池中常用的膜电极材料(如碳材料)无法用于水电解阳极。3M 公司研发了纳米结构薄膜(NSTF)电极,阴阳两极分别采用 Ir、Pt 催化剂,载量均为 0.25 mg/cm2 ;在酸性环境及高电位条件下可以稳定工作,表面的棒状阵列结构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表面分散性。Proton 公司采用直接喷雾沉积法来减少催化剂团聚现象,将载量 0.1 mg/cm2 的 Pt/C 和 Ir,载量 0.1 mg/cm2 的 IrO2 沉积在 Nafion117 膜上;单电解池的应用性能与传统高催化剂载量电解池相似(1.8 A·cm–2@2 V),在 2.3 V 电压下稳定工作 500 h。